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7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150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甜菜黑色焦枯病毒外壳蛋白与病毒致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方法,构建获得了由T7RNA聚合酶启动子驱动的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BSV)全长cDNA克隆pUBF52.摩擦接种苋色藜(Chenopodiumamaranticolor)后,体外转录产物可导致与野生病毒相同的枯斑症状,蛋白质印迹和RNA印迹检测也都证明了转录产物的侵染活性.构建了BBSVp24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CP1,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的诱导表达产物能够与BBSV的抗血清呈现特异性反应,表明该基因编码产生BBSV的外壳蛋白(CP).以pUBF52为模板,分别构建了BBSVCP基因的移码突变体和不同程度的缺失突变体.侵染性检测表明,CP基因的移码突变对BBSV在苋色藜上所导致的枯斑症状及病毒RNA在寄主体内的积累基本没有影响,但CP基因的大部或完全缺失会使体内病毒RNA的积累水平大大降低,其中CP基因完全缺失的突变体转录物接种苋色藜后仅能够产生很轻的枯斑症状.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和葡糖苷酸酶(GUS)基因分别与BBSVCP基因的5′端融合,构建了表达载体pBGFP和pBGUS.摩擦接种苋色藜叶片后可观察到GFP或GUS基因的表达,为探索利用BBSV作为外源蛋白的表达载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蓝浆果叶片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高丛蓝浆果(V accin ium corym bosum)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影响离体再生的多个因素,建立了高效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改良1/2 M S ZR 5 m g.L-1培养基最适合不定芽分化,再生率达100%。不同节位叶片对蓝浆果叶片不定芽的分化具显著效应,以幼嫩的1~2节位的叶片比较容易分化不定芽;叶片远轴面接触培养基、叶片创造伤口和不经暗处理或短时间处理有利于不定芽分化。低浓度IBA有利于叶片再生茎段的生根,在改良1/2 M S IBA 0.1 m g.L-1培养基上蓝丰(B luecrop)生根率为66.7%,而伯克利(B erk ly)仅为33.3%。  相似文献   
993.
鱼类对糖的利用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认为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低下[1],鱼类被视为具有先天性的“糖尿病体质”[2]。糖(没有特别说明时本文指可消化糖)是最廉价的饲料能源,因此,鱼类营养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便是如何提高对饲料糖的利用。近20年来,关于鱼类糖营养的研究比较活跃,在糖的生理功能、鱼类对饲料糖的利用特点、影响因素和需求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回顾前人的工作,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发现在关于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大小这一问题上有重新认识的必要。现就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作一评述。1糖的生理功能糖类按其生理功能可分为可消化糖类(或称无…  相似文献   
994.
遮光处理对三种钝叶草的生长习性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钝叶草属(StenotaphrumTrin.)的3个种,普通钝叶草(Stenotaphrum helferi)、森特钝叶草(Stenotaphrum secundatum)和金边钝叶草(Stenotaphrum secundatumcv.varietgatum)均为耐荫性草种。光合测定结果显示,3种钝叶草的光合作用在中午均未出现光抑制,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型;除金边钝叶草外,森特钝叶草与普通钝叶草在75%遮光下的净光合速率要高于全光照下的。野外观测发现,金边钝叶草与森特钝叶草一直维持在营养生长阶段,而普通钝叶草的生长发育周期最短,在大约3个月就完成了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全过程,包括抽穗、开花和结实。光照下森特钝叶草生长最好,而在遮光下普通钝叶草长势最好。在75%的遮光条件下,3种植物都保持了较好的生长状况,并且保持终年常绿的景观效果。总的来说,3种钝叶草都表现出了耐荫能力,而普通钝叶草的耐荫性最强,在遮光条件下生长迅速,叶片呈现翠绿色,因而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阴生草坪草种;金边钝叶草是生长最为缓慢的品种,但它的叶片黄绿相间,能给人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995.
饥饿和再喂食对泥鳅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立新  蔡勋  陈炜 《生态学杂志》2006,25(1):101-104
研究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在18±0.5℃下,饥饿20 d和恢复喂食8 d的生化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在饥饿初期,泥鳅鱼体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地下降,饥饿15 d后,脂肪的降低量减少并趋于稳定,而蛋白质的含量则进一步显著降低。这表明在饥饿过程中,泥鳅首先动用机体的脂肪和蛋白质提供能源,饥饿至一定程度后则主要利用蛋白质。恢复喂食后这两种物质的含量均迅速回升,其中恢复喂食5 d后,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均达到初始水平。水分和灰分在饥饿过程中呈上升趋势,恢复后便开始下降;饥饿20 d后,鱼体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有一定的增加和降低,另外n-3系列脂肪酸含量升高,而n-6系列脂肪酸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996.
快速准确监测奶牛体细胞数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通过荧光染色的方法,运用荧光显微术对3个取样点总计39头奶牛的体细胞在不同时间计数,表明吖啶橙染色是一种快速、准确的监测奶牛体细胞数的方法,同时还表明不同的饲养条件及管理会造成牛群健康状况的显著差异,并依据实验结果对改善牛群的健康状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7.
本文探讨三七皂苷Rg1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部位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阳性蛋白的含量和阳性神经元数目是否具有上调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三七皂苷Rg1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脑缺血的神经缺失症状,并能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部位的BDNF阳性蛋白的含量和阳性神经元数量(P<0.05);与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1 mg/kg)相比,用药7 d时,Rg1中剂量组(100 mg/kg)在改善脑缺血的神经缺失症状以及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部位的BDNF阳性蛋白的含量和阳性神经元数量方面,作用上强于尼莫地平(P<0.05)。三七皂苷Rg1能上调BDNF阳性蛋白的表达,通过BDNF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所起的保护作用,从而发挥其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这可能是三七皂苷Rg1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8.
竹黄菌发酵天然色素及其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竹黄菌发酵天然色素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温度和装液量分别为:木糖、硝酸钠、28℃和60mL/250mL。通过利用化学试剂显色反应、紫外光谱(UV)和液质连用(LCMS)等手段初步确定该天然色素为蒽醌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99.
快捷提取能经受过夜酶切的质粒D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醋酸铵进行小量质粒提取,该方法不但快捷、经济和环保,所提质粒纯度能经受过夜酶切。  相似文献   
1000.
干细胞参与组织再生的一种机制:细胞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细胞的研究开创了生命科学革命性的进程,人们将通过这一研究找到攻克诸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顽症的方法,因而这一工程又被称之为治疗人类疾病的“希望工程”。然而,人们对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还知之甚少,目前认为干细胞横向分化能力及干细胞的融合是其主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两种可能的机制。细胞融合在发育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人体内不能进行正常的细胞融合,将产生因精卵不融合造成的不孕、骨骼石化症、肌营养不良等疾病,而将干细胞融合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研究也日渐兴起。本文对干细胞参与组织再生和修复过程中与细胞融合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概述了干细胞融合的机制,分析了体内融合产生的原因及条件,以期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